您在使用过程,发现BUG通过在线问题提交由开发人员确定后,本站将会给予一个月广告展示机会!
 位置:首页 -> 材料价格 -> 上海  
  • 困境中的钢企应积极寻求出路201,2012
  • 上海 发布日期:[2012-04-17]
  • dbzz.net中钢协数据披露,1至2月,大中型钢铁企业累计实现利润-28.04亿元,同比减少191.47亿元。其中2月份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利润-5.48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88.25亿元,下降幅度达106.62%,利润率为-0.19%。这也是钢铁行业今年以来连续第二个月盈利指标数字亮“红灯”。尽管比起上月,大中型钢铁企业经济效益有了改善,但是整个行业依然处于亏损状态,情况并不乐观。究其原因,主要是成本维持高位,下游需求疲软,供需失衡,使得整个钢铁行业进入微利甚至负利时代。 一、钢价低位运行,原材料价格高企。目前钢材价格虽然在逐渐回升,但较去年同期依然处于低位,而上游原材料价格高位运行,虽然较二月初有所下跌,但相对于目前的钢价来讲,原材料价格依然偏高。且一般而言,钢厂原料变动真正影响到成本需要1到2个月时间,这就意味着,目前钢厂很多使用的原料价格要高于目前价格,因此钢厂实际的成本压力更大。根据中金钢铁研究中心数据模型测算,4月12日,全国大中型企业平均成本为螺纹钢4212元/吨,热轧4267元/吨。(www.dbzz.net编辑部编辑) 图表1 钢材综合指数和矿石综合指数对比                   数据来源:mysteel 图表2 国内重点钢企利润图                   数据来源:mysteel 二、库存高位,下游需求释放缓慢。中钢协统计数据显示,3月下旬钢厂库存仍处于1082万吨的高位,且钢材社会库存下降缓慢,根据“中金钢铁”在全国26个主要城市统计显示,钢材社会库存量自2月17日开始出现下降但降幅缓慢,8周时间下降了155万吨,明显低于往年同期,说明目前钢材市场下游需求不甚理想。不过钢材市场去库存化过程正在加快,也表明了下游需求在逐步释放,消费旺季依然值得期待。 图表3 国内钢材社会库存情况              数据来源:mysteel 三、供给过剩,供需不平衡。2011年我国粗钢产量达到6.83亿吨,从今年截止目前的日均产量190万吨来看,2012年粗钢产量预计将达到7.1亿吨。虽然钢材市场表现低迷,但是产能扩展的步伐仍在继续,2011年和2012年炼钢产能预计分别新增5000万吨和4000万吨,年底总产能将达到8.4-8.7亿吨范围。热轧、冷轧、螺纹钢等各个品种均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今年下游需求增速放缓的概率较大,产能过剩问题将更加突出。 图表4 国内钢、铁、材产量图                     数据来源:mysteel 四、除开上述因素外,企业融资成本大幅提升也是困扰企业的另一大难题。特别是2011年9月后,银行承兑汇票的签发也受到较大影响,致使企业资金更加紧张。据中钢协统计,会员钢铁企业去年1至11月财务费用同比上升37.18%,整个钢铁行业普遍面临融资困难和资金成本大幅增加的问题。且由于资金紧张,致使企业应收、应付账款额大幅上升。 综合来看,今年钢铁行业所面对的环境可能将更加困难。国际经济整体发展形势不甚乐观,行业可能面临出口量下降,成本升高,贸易摩擦增多等多重困难;国内由于经济增速放缓,致使用钢行业增速减缓,再加上成本提升、需求减缓、融资困难、融资费用高等多重因素打压,今年整个钢铁行业将面临高成本、高库存、低售价的压力,行业利润仍将处于较低水平,钢铁生产企业微利或亏损的风险将进一步加大。 面对如此困境,钢厂该如何面对和解决?笔者浅显认为,立竿见影的办法不外乎‘销售前移、和钢贸商组建销售公司,争取共赢’,标本兼治的办法则是控制产能产量,加强企业重组,缩小产品同质化程度,努力从粗放型企业向集约型靠拢。毕竟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才能增加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才能不被击倒和淘汰。 而所谓的‘销售前移’指的是,钢厂可以组建自己的销售部门,把产品直接投放到市场上,提高直供比例,减少流通环节,在此方面像萍钢、申特就做得比较出色。不过‘销售前移’也有困难之处,就是对于订货量大的终端用钢企业,钢厂可以顾及,但是对零星的用钢需求,钢厂的销售渠道、占用资金等方面就会受到限制,因此就需要和钢贸商进行合作互补,比如钢厂在考虑钢贸商资金成本的基础上,按当天市场价格给出一定的返利,让钢贸商稳赚“佣金”,保证贸易商不亏损。目前已有部分钢厂提出和钢贸商共同参股组建销售公司,形成钢厂和钢贸商的利益共同体,争取共赢。 不过上述模式还需进一步完善,因为钢厂可以让自己参股的销售公司亏损,进而实现钢厂自身的盈利,而钢贸商却不具备这个实力。因此长期考虑来看,控制产能产量,加强企业重组,缩小产品同质化程度,努力向集约型增长靠拢才是标本兼治的方法。不过这牵扯到地方、企业等错综复杂的利益,因此任重而道远;要完成集约型增长的转变需要国家层面的魄力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如此大的本质上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们仍需较长时间的等待和坚持,但我们仍对此给予较高的期望,对国内钢企的美好未来持有信心。   (www.dbzz.net编辑部编辑) (www.dbzz.net编辑部编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东北制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承诺,并不负任何及连带责任,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联系时请说明在东北制造网上看到的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使用协议 - 免责条款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免费注册 - 联系方式
问题请通过在线提问反馈 | 在线客户QQ:105452034 | 收费会员及广告咨询电话13332201705 技术支持:辽宁衡骏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 dbzz.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东北制造网(东北地区唯一制造业网上平台)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1008091号 辽公网安备21021702000105
为获得最佳浏览效果,建议使用IE7以上,或Firefox7以上浏览器
经营性网站
备案信息
百强网站
诚信联盟
网络110
报警服务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