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使用过程,发现BUG通过在线问题提交由开发人员确定后,本站将会给予一个月广告展示机会!
 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国内市场  
  • 吉林市低碳发展计划出炉 首个低碳城市样本浮出水面
  • 发表日期:[2010-03-25]

  • dbzz.net   这份题为《吉林市低碳发展计划》(下称《计划》)的研究报告是中国首个城市低碳发展战略,于3月19日公布。《计划》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发改委能源所、英国查塔姆研究所、吉林大学等机构联合完成。

      在《报告》描绘的低碳情景中,到2030年,吉林市的碳排放将降至不采取气候变化对策的基准情景的60%。



      首航者吉林市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和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系统分析和市场分析研究中心主任姜克隽等研究者早在几年前就注意到城市的低碳转型问题。2008年8月,吉林市低碳发展计划项目启动,成为国内第一个被官方选为开展低碳经济方法学和低碳发展示范区研究的案例城市。



      “吉林市的情况具有一定代表性,有些问题是中国其他地区和许多发展中国家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潘家华告诉本报记者,这是吉林市能够成为中国低碳城市路线图首航者的主要原因。



      吉林市的支柱产业是石化、汽车、冶金和电力,建筑、农业和电子产业也是当地经济的重要依托。在走向低碳城市的道路中,吉林市面临严峻挑战。



      构建低碳评价体系



      “这是国内第一次公布低碳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说,社科院对这一评价体系拥有知识产权。”潘家华告诉本报记者,评价低碳发展要从低碳生产力、低碳消费、低碳资源和低碳政策四个层面着眼。



      其中,碳生产力包括单位能源和单位碳排放产出,衡量方法与中国现行的能源强度和碳强度目标一致;低碳消费包括人均和人均家庭消费碳排放。低碳资源包括低碳能源比例、单位能源消费碳排放引资、森林覆盖率三个指标;低碳政策用于评价现有低碳发展政策和规划、法律法规的实施成效,以及公众对低碳经济的认识水平。



      该评价体系规定,碳产出指标高于北欧5国平均水平(2005年水平)为低碳,介于北欧5国平均水平和OECD平均水平之间为中碳,低于OECD平均水平为高碳;人均排放5吨CO2为低碳,介于5?10 吨CO2/人为中碳,高于10 吨CO2/人则为高碳;可再生能源占一次性能源的比例高于20%为低碳,介于10%到20%之间为中碳,低于10%为高碳。



      “把低碳发展的理念和标准整合进‘十二五’发展规划至关重要”,潘家华称,由于中国各地发展情况不同,每个层面具体标准的设定可进行调整,“这种评价方法可应用于中国任何地区”。



    设计目标实现路径



      城市应当怎样实现低碳转型?



      姜克隽的团队采用3种建模方式对未来可以做到的减排程度进行研究。假定的模式有三种:其一,BAU情景。以当前经济发展模式为基础,并包括当前针对单位GDP能耗以及其他关键领域的政策承诺。但是该模型假设没有引入其他新的政策。其二,政策情景,这一情景包含由增加的节能措施、可再生能源的推广,以及污染的减少等所产生的效应;政策还包括高耗能行业工业附加值所占比例逐渐减少,节能技术的推广,新建建筑达到节能标准,重工业自身的提高。其三,低碳情景。该情景则包括政策情景的要素,并讨论能源体系摆脱碳依赖的问题。例如通过加快可再生能源及核能技术的渗透,针对碳捕获和碳封存(CCS)推广速度的乐观假设。



      以对吉林市电力行业的发展建议为例,“‘十二五’时期的建设重点是火电和风电。火电新增电力装机达311万千瓦,建议选择30万千瓦的热电联产IGCC机组和1-2个100万千瓦的超临界机组,便于今后上碳捕获与封存(CCS)项目;大规模建设风电场,建议风电技术采用单机1.5-2.5MW的国产风电机组,规划建设3-5个10万-20万千瓦规模的风电场……”课题组的建议不但细致,而且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规划》称,照此路线实施,与不采取气候变化对策的情景(BAU)相比,2020年,电力行业将使吉林市的碳排放减少约20%。



      除了技术,《规划》对于当地重点行业的投资机遇、政策与制度、技术的重点领域、如何与国内外有关机构实行低碳合作等,都描绘出详尽的路线图。



      城市低碳转型应多元化



      潘家华告诉本报记者,虽然评价体系可以通用,但是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资源禀赋、技术发展水平和消费模式,因此城市走低碳化道路要“因地制宜”,路径和减排成本都会有差别。



      姜克隽则对本报记者表示,实现低碳转型是全球共识,他对低碳的未来表示乐观,“也许五年之后,全球气候谈判时,大家说的最多的不再是要求对方做什么,而是会主动要求承诺更多。”他还认为,国家层面上,将低碳经济的概念尽早厘清,特别是将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的概念辨析清楚,对于进行下一步的工作是极有必要的。

    (来源:国际能源网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东北制造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承诺,并不负任何及连带责任,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联系时请说明在东北制造网上看到的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使用协议 - 免责条款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免费注册 - 联系方式
问题请通过在线提问反馈 | 在线客户QQ:105452034 | 收费会员及广告咨询电话13332201705 技术支持:辽宁衡骏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 dbzz.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东北制造网(东北地区唯一制造业网上平台)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1008091号 辽公网安备21021702000105
为获得最佳浏览效果,建议使用IE7以上,或Firefox7以上浏览器
经营性网站
备案信息
百强网站
诚信联盟
网络110
报警服务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