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设备企业准入标准》提高进入门槛,将对企业产生很大的影响,有利于整个产业市场秩序的规范以及市场结构的优化。
中新社援引中国经营报4月6日的报道称,3月26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及国家能源局共同研究起草的《风电设备企业准入标准》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征求意见期截止到4月20日。
正是这份《准入标准》让不少风电设备制造企业开始战战兢兢。
在2009年国务院发文将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列为产能过剩行业后,这是否意味着更为实际而严厉的行业整改措施即将出台?
抑制过剩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已经拥有风电机组制造企业83家,全国目前的风电设备生产能力已经超过4,000万千瓦,然而,每年需求不到1,000万千瓦。
“过剩已经很明显,这就要求必须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来防止产能盲目扩张,同时鼓励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参与《准入标准》起草和制定工作的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重大技术装备办公室处长周思刚表示。
根据《准入标准》,生产企业的设立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及风电制造行业发展规划,项目投资中,自有资金比例不得低于30%;企业必须具备生产单机容量2.5兆瓦及以上、年产量100万千瓦 以上所必须的生产条件和全部生产配套设施;企业进行改扩建应具备累计不少于50万千瓦的装机业绩等等。
“这些条条框框都将对企业产生很大的影响。”刘羚说。
中投顾问能源行业首席研究员姜谦同样认为,《准入标准》对目前国内风机制造企业非常严格。
“如从设立方面来说,单机容量2.5兆瓦以上和年产100万千瓦的条件,这个目前国内只有第一梯队的金风、华锐、东汽以及第二梯队的少数几个企业能满足,八十几家企业中很多企业的主打产品都是1.5兆瓦以下的,而且中小企业目前年产只有30万-50万千瓦;第二个方面,要求生产企业必须建立专业的研发团队,专业涵盖空气动力学,结构分析,机械,液压,电气,自动控制,软件开发等领域,但目前国内很多企业都是通过购买国外的图纸以及生产许可证来进行生产,根本不具备专业的研发团队,对于这类企业来说这是当头一棒;另外,要求风电机组生产企业应加大对产品研发的投入,科研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少于5%。但实际情况是,目前很多企业存在依靠购买图纸以及生产许可证来进行生产的情况,并没有研发投入。
温和整改?
面对刚开始征求意见的这份《准入标准》,刘羚还有些迷茫。
“《准入标准》中规定,现有风电机组生产企业不符合标准的,应在《准入标准》颁布后半年内进行整改。这看起来措辞很严厉,整改后不符合要求的企业会面临怎样的命运?是不是就会被彻底踢出局?”刘羚说,这应该是行业企业目前最关心的问题。
然而,在周思刚看来,这份标准的要求 (0)(0)评论此篇文章其它评论发起话题相关资讯财讯论坛请输入验证码
已经算是相当“温和”了。
据周思刚介绍,《准入标准》明确了2.5兆瓦以下的新建项目国家不鼓励也不支持,“在一定时间内,1.5兆瓦的风机还是主流,在产量上也是最多的,门槛设在单机容量2.5兆瓦上,并不是说这个容量最具经济效益,而是国内1.5兆瓦以及以下的机组制造企业已经太多了,不能继续重复建设。”
“至于年产100万千瓦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要求,从企业实现批量生产的产量情况以及企业竞争力方面考虑,这是必须达到的最低条件,希望以后再进入这个行业的企业要有经验,不能抱着投机心理盲目上马。
”在周思刚看来,做风电,这些只是基础条件。
根据此《准入标准》规定,现有风电机组生产企业不符合本《准入标准》的,应在本《准入标准》颁布后半年内进行整改,整改不能达到《准入标准》的,不得享受国家在投资、税收、土地、环保、信贷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不得列入工信部及发改委定期发布的《风电机组生产企业合格厂商名录》(以下简称《合格名录》)。
企业人士说,其中真正能形成威慑力的,就是土地批复。
自国务院2009年将风机制造列为产能过剩行业后,对于风机制造企业新建项目的土地批复,国土资源部采取的是“一律不批”。《准入标准》确定后,国土资源部就会据此进行衡量,符合条件的项目才批土地。
“这个规定对于内资和外资是不是一视同仁?企业因为当初选址有问题,如果要迁址,是不是必须满足累计装机容量50万千瓦的条件?”刘羚的公司是中德合资企业,她对此格外关心,在看到《准入标准》后,她第一时间就联系了工信部,提出了自己的这些疑问。
“《准入标准》还在征求意见期间,一些要求以及政策的执行层面确实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周思刚说。
鼓励先进
周思刚说,这份《准入标准》并不是限制新的企业进入风电设备行业,也不是要制裁或是整顿现有的企业,而是要督促企业改进提高工艺水平,鼓励企业往大型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在姜谦看来,如果这个《准入标准》最后通过,将对第一梯队的企业形成极大的利好,门槛提高以后,整个产业发展的环境更为良好,对于优势企业来说,可以继续扩大市场份额,占领更大市场。
“总体来看,在短期内对整个产业是一种阵痛,虽然不能完全推动整个产业洗牌,但标准有利于整个产业市场秩序的规范以及市场结构的优化,”姜谦说,“前几年国内企业大量蜂拥而至风电行业的时候,大多数企业都 (0)评论此篇文章其它评论发起话题相关资讯财讯论坛请输入验证码
类似加工基地或是世界工厂的形式,从国外直接购买图纸或是生产许可证,在国内生产。但按照《准入标准》以及后续政策要求,说明国家看到了整个产业研发领域发展的问题,即必须用核心技术来保障风电产业的发展。如今风电设备制造要求国产化率达到70%的门槛也已经取消,外资风电企业大量涌入,整个产业如果不加大研发,将面临极大的危险。”
在姜谦看来,企业的当务之急是,需要加大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和建设,“风电制造产业是依靠技术驱动的,《准入标准》在这方面有非常明确的指引。”
最新展会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使用协议 - 免责条款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会员服务 - 免费注册 - 联系方式 | ||||||||
问题请通过在线提问反馈 | 在线客户QQ:105452034 | 收费会员及广告咨询电话13332201705 技术支持:辽宁衡骏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 ||||||||
Copyright 2007- dbzz.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东北制造网(东北地区唯一制造业网上平台) 版权所有 辽ICP备2021008091号 辽公网安备21021702000105 | ||||||||
为获得最佳浏览效果,建议使用IE7以上,或Firefox7以上浏览器 | ||||||||
|